“大地变绿了,河水变清了,空气变好了”。说起这几年来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居住在台州湾畔的椒江百姓满是自豪,因为青山秀水包容的江城已然成为浙东沿海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3年来,椒江区以创建“省森林城市”为契机,累计投入绿化资金5.8亿多元,新增绿地面积13500亩,新植树木200多万株,林木覆盖率37.2%。目前,椒江区已通过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验收,并建成省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森林村庄7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0个。
引进彩色树种,变绿化为彩化
“独立寒秋,椒江东去,牛头颈上,看万山红遍”。若是秋天,你走上椒江的白云山头,就可以欣赏到诗中描绘的迷人景色。在那里,日本红枫、红叶石楠等罕见树种,把山色装点得美如油画。
据了解,为确保“今日种树,明日出彩”目标,椒江区今年首次变山林绿化为山林彩化,选用了直径8—10厘米、高3—4米的日本红枫、红叶石楠等高杆彩色树苗,替换了过去选用的直径3—4厘米、树高1米的小树苗。目前,一批“高(高大乔木)富(珍贵树种)帅(彩色树种)”树种已纳入了彩化椒江的调色板,总计投入2000多万元,白云山等城区山体彩化改造面积达1000多亩。同时,城区各类公园、广场等绿地3年间新增乔木30多万株,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生态景观。
有效利用滩涂湿地,消浪林带成景观
站在椒北章安街道江堤上,满眼映入的是由秋茄红树林及木麻黄、柽柳、竹柳等树木组成的消浪林带。
椒江区江(海)堤外侧的滩涂湿地,是一块沿海感潮带滩涂,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大潮水涨潮,滩涂便被浸没,浸没时间长达6—8天,每天2次,水深高度达0.5—1米。这部分湿地资源,长期以来未得到合理利用。10多年前,椒江区以破解平原绿化用地难题为突破口,利用荒芜的感潮带滩涂湿地来发展消浪林带,目前已在椒江河流出海口章安和海门街道标准江(海)堤外侧感潮带滩涂湿地,建设消浪林带600亩,栽种树木15万株,尤其是在国内首创性地把木麻黄乔木防护林从陆地推进到沿海感潮带滩涂湿地,现在木麻黄乔木防护林已长到10米多高。
这几年,椒江区以道路、河道、堤坝等为主线,对路基(堤面)绿化和道路、河道两侧造林绿化进行统一布局,通过乔、灌、花、草相互结合,推进通道沿线林木连线成网工程,着力打造生态景观廊道。
滩涂上建起文化公园
被誉为浙江省“森林村庄”的椒江区三甲街道海明村,有一个美丽的农民文化公园。行走在公园的人们,怎能知道,1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滩涂。
近年来,海明村以“建设江南水乡宜居村庄”为总抓手,结合“美丽乡村”工程建设,在抓好村庄绿化美化,建设高标准村庄公园、建设沿路绿化带同时,又投入大量资金对村民小区进行绿化美化。
海明村不过是众多绿色村庄中的一个缩影。就连被海水隔离在台州湾的大陈岛,也由刚解放时的一座荒岛,变成了目前的绿岛。据统计,光这3年,大陈岛就完成森林植被修复面积1500多亩,栽种树木12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56%。
为建设美丽村庄,3年来,椒江区共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三门村等精品村5个,拆除农村违章建筑200多万平方米,采购了香樟等珍贵树种12万多株,用于农村公共绿地和通道绿化建设。目前,椒江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6.1%,32%的村庄达到市级森林村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