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多渠道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把一大批的林业外援项目进入我国。)“2811”工程拉开我省林业利用外资开展生态建设的序幕
堪称为林业外援项目“鼻祖”的项目是代号为“2811”的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项目,项目开始实施的时间是1986年6月5日,这是我省首次引入的外资项目。项目的主题是以改善太行山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项目建设地设在老区平山县。
20多年来,继“2811”工程之后,一些外资项目以不同的方式入驻河北。
1992年,中德两国在生态条件相对薄弱且生活比较贫困的“三北”地区、长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开展造林项目。该项目作为两国财政合作项目的子项目,在我省先后启动了两期工程,一期工程是白洋淀上游生态环境造林工程项目;二期工程就是目前仍然建设中的承德市生态造林工程项目。
1999年11月,我国与日本在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领域开展合作,中日民间绿化交流基金项目由此诞生,被称作小渊基金项目,由中日两国民间团体和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小渊基金项目在满城县、赤城县和廊坊市广阳区的造林项目依然在实施中。
我省的林业外援项目中,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当属世行贷款造林项目。从1990年开始在我省相继实施国家造林项目、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林业持续发展项目等四期世行项目,总投资5.81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世行贷款4308万美元,涉及我省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保定、廊坊、秦皇岛、承德、张家口9市63个县(市、区)。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省、市、县各级政府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行政领导任组长,林业、财政、计委、农行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解决和协调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了加快科技兴林进程,提高项目造林的科技含量,专门建立科技支持组,负责项目造林中的科研推广。健全的领导组织、管理机构和科技支持组织,是推动项目造林顺利开展和成功的基础。
省林业局外资中心主任李盼威说:“按照资金来源性质,我省林业利用外资项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官方发展援助项目,主要开展公益性的生态防护林建设;二是有偿贷款项目,重点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名、特、优、新品种经济林。”
外资项目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
林业外援项目无论其大小,在河北林业建设史上,其生态建设成就是显著的。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外援项目从实施以来,共涉及了全省的9市83个县(市、区),引进外来资金折合成人民币83229.6万元,计划造林209842万公顷,实际完成造林255540万公顷。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财政、计委、审计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与配合,经过林业部门和项目区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仅体现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上,其社会价值也显现了外资项目的独特魅力。
不同的林业项目,只丰硕实施主体和时间上差异,其成效则写在燕赵大地上。据有关机构检测,中德合作一期项目造林保存率达到80%以上,项目区的植被盖度提高了31%,从项目实施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77%,森林覆盖率由实施前的13%提高到20.2%;世行四期项目一、二类林面积达到了90%以上,为项目区提高森林覆盖率2%-3%。
据主管外资项目的省林业局副局长葛会波介绍,“仅以世行四期工程为例,项目的平均造林成活率均在91%以上。根据造林规程和项目竣工的幼林摸底调查,一类林面积141937公顷,二类林面积23832公顷,分别占造林报账面积的80.9%、13.6%。世行项目发展的林业资源,将有效缓解全省的木材供应紧张状况及其果品的市场供应。
我省是最早实施小渊基金造林项目的省份之一。而项目的实施地多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密云水库水源涵养区、白洋淀上游水源涵养区等生态脆弱地区。基金虽小,但亩均投入大,项目的特点决定了精品植树法的应用,真正达到了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无论是山地还是平原,林木生长状况良好。调查显示,该项目累计增加造林绿化面积900多公顷。”
据“2811”项目和中德合作项目调查,项目区经造林种草和封造结合,植被盖度已从0.3提高到0.8以上,侵蚀模数从项目前1053吨/平方公里·年,减少到项目后的425吨/平方公里·年,减少了59.64%。
河北德援项目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我省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只是这一小部分,就使当地的森林覆盖率提高4-6%。在我省实施时间最久、覆盖面最大的世行项目区,各项目县平均提高森林覆盖率2~4个百分点。
群众参与面广是林业外资项目的显著特点之一。项目区群众无论在劳动力收入,还是项目本身的成果收入都是他们致富的主要来源。世行三期项目开展以来,累计生产木材205.1万立方米,生产干鲜果品121万吨,项目总产值56.3亿元,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总产值28.5亿元的197.56%。
世行四期项目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7.6公顷,其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4.6万公顷,可生产木材2190万立方米;名、特、优、新品种经济林3万公顷,进入盛果期每年可生产干鲜果品37万吨。
廊坊市广阳区南寺垡村依托世行项目,将3000亩沙荒全部变成了绿洲。目前,该村森林覆盖率达77.6%,村庄绿化覆盖率40%以上,所有宜林地全部栽种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2009年底,该村通过发展林业实现人均年收入超万元,比2002年增收4倍。
李盼威说:“在项目区通过项目培训、发放苗木和劳务费、林果经营,也提高了农民技术水平和收入,其中劳务收入3506多万元。
对于林地的建设者或者承包经营的农民来说,木材及果品生产的直接收入也是项目获益重要渠道。据2006年我们对8个世行项目村林果产业每村百户跟踪调查显示:生产结构优化,林果业比重上升,百户林果面积发展到2721亩,比2002年增加了1419亩,林果面积增长了1.1倍。农民收入多元化,纯收入达2886元,比上年增加了351元,增长了13.8%,比全省平均增速高出4.6个百分点。从各业对农民纯收入的增长贡献率分析,林果业增收贡献率为40.7%,居第一位。”
外援项目的实施主体是项目区广大农民。项目广泛采用了参与式林业规划,农民的意愿得到了充分尊重,农民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从而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外援项目的社会效益在我省农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如世行项目一期工程的主旨是为了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随后二期工程的主题是“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三期是“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四期是“林业持续发展项目”。李盼威说:“外援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再到验收,不仅给我国和项目国官员、技术人员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还在拓展了民众参与的空间。如小渊项目的青少年参与项目、德援项目的妇女参与项目等。其中,世行项目三期工程就覆盖了项目县62个乡镇的338个贫困村;参加项目的共有17.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5.03万人,占项目收益人总数的86.9%。
据丰宁满族自治县的林业局副局长萧锋介绍:“通过实施世行三期项目,参与农户建设期内仅劳务收入就增收638.4万元,实现了项目减轻贫困的宗旨;项目区共有1.1万余名妇女参加项目活动,占参加项目人数的55%,增加了妇女就业机会,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引导生态建设实现理念的更新与实践的对接
“林业外资项目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不仅仅在于赋予了其政治性的内涵,还在于对我们务林人传统造林、营林理念的更新。在管理上比如参与式林业规划、资金使用实行报帐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都是国内项目所没有的;让务林人从外国专家身上不仅仅学到他们的精湛技术,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工作态度,兢兢业业的务林精神。对于促进全省的造林成效,更新务林人理念都会起到积极作用。”武国堂说。
在“2811”项目的验收报告上,专家组成员给予了这样的评价:“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提出按工程管理,按流域治理,按基地施工,按设计检查验收,按验收报帐兑现的指导原则,并相应地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以确保《实施计划》和《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落实,这是2811项目工程极为鲜明的特点。”
“按工程管理,按流域治理,按基地施工,按设计检查验收,按验收报帐兑现的指导原则。”如今仍然指导着全国的林业实践。
自世行项目开展以来,各级财政部门作为同级政府的债权债务代表,负责项目贷款的借贷、转贷和还贷。各级林业部门成立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在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的基础上,引入了分户经营、联户承包、大户造林、实体造林等多种经营机制,盘活资金投入,促进贷款资金更好的发挥作用。通过检查验收、报账拨款、债务分割、签订贷款转贷合同以及土地承包合同,明确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关系,保障了林农利益不受侵害,增强了农民造林、营林的责任心和自主意识。
而德援项目的成功首先源于德国复兴银行设计了一套科学严谨的项目管理制度,提高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刚性的协议与灵活的计划调整机制,使项目稳步推进,又能应对各种变化。推行了近自然林业理念,增加了项目林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武国堂说,外援项目的求真之风为今天我省林业项目的治虚制假提供了新的模板和工作思路。他说,外援项目在项目建设前,首先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总体设计,并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账办法等规章制度以及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项目建设中,严格检查验收制度,面积以检查数据为准。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账、不予拨款。在推行“报账制”的项目管理过程中,辅以项目资金审计制度、项目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使人们真正树立起质量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报账制”目前已形成共识,并为其他项目工程建设所借鉴。
发展林业不仅是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它还涉及广泛的、复杂的社会群众工作。多年来广大林业工作者探索总结出的“参与式”方法,就是由让农民造林转变为农民要造林的过程,使农民从始至终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向农民发“明白纸”,增加项目建设的透明度;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让农民掌握了造林、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林木修剪等技术;通过在项目中应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以及规模化、产业化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引导农民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从而使农民可持续经营林果业,奠定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造血机能和林业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
武国堂说:“我省林业利用外援项目发展林业,争取了资金,引进了技术,发展了生产,更新了观念,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全省林业将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寻求包括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内的更多领域的国际合作,由此推进河北林业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